1. 搜索熱:tofd 管道焊接
                    掃一掃 加微信
                    首頁 > 新聞資訊 > 人物專訪 > 消息正文
                    首頁 > 新聞資訊 > 人物專訪 > 消息正文
                    周在杞先生:我參與了首顆人造衛星的研制
                    發布:cy20201119   時間:2023/7/28 14:36:48   閱讀:1248 
                   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騰訊微博 分享到人人網 分享到 Google Reader 分享到百度搜藏分享到Twitter

                    1970年4月24日,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“東方紅一號”從戈壁大漠成功飛向九天,當《東方紅》的悠揚旋律在太空奏響的時候,舉國歡呼振奮。“東方紅一號”發射成功,成為提振中華民族信心的重大成就、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源泉。



                    在那火熱的建設年代,錢學森、錢三強、鄧稼先等一大批科研工作者把汗水和熱血灑在茫茫戈壁,創造了“兩彈一星”的偉大奇跡,也將“熱愛祖國、無私奉獻,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,大力協同、勇于登攀”的“兩彈一星”精神,永久鐫刻在中國大地上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50年后的今天,“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”的誓言,已經變成了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”的新目標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讓我們來了解一位當年參與“東方紅”人造衛星第三節火箭的研制和試驗的無損檢測前輩,向數十年無私奉獻航天事業和無損檢測事業的前輩學習、致敬!

                    讓我們將時間穿越回2005年,《姑蘇晚報》的報社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,他就是蘇州熱工研究院的周在杞教授,他還帶來了珍藏幾十年的一沓榮譽證書、立功獎狀和日記,之后他向記者講述了30多年無私奉獻航天事業的經歷。其中,令周老感到特別自豪的是,他親自參與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制工作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周在杞先生1941年出生于上海,1965年在福州大學畢業后,被分配到上海機電二局(現在的航天局前身)工作,后調入北京704研究所,從事火箭震動系統和傳動系統的研究和制造。兩年后,又被調往703研究所,從事火箭固體燃料和材料的測試和研究。因航天部第四研究院的需要,周老最后被調去參與固體導彈和火箭的研究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1970年,他有幸參與了第一顆東方紅人造衛星第三節火箭的研制和試驗。據周老回憶,他主要擔任的任務是解決第三節火箭的質量控制問題,那只燃燒室還是周老親手制作的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在正式發射前,周總理親自召集他們開了個緊急會議,總理指示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一定要做到萬無一失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于是,他們研究院接連做了幾次爆炸性試驗,周老任工程測試小組第一負責人,每一次的測試都是做到一絲不茍,在試驗中確實糾正了幾個小問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火箭發射過程中都會出現“黑阻”現象,對此錢學森先生要求他們進行專題研究,尋找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。周老被委以重任,牽頭進行“黑阻”現象的研究。他們進行了十多次雙頻方法的測試,終于解決了錢老交辦的課題,得到錢老的充分肯定,為此國防科委專門進行了表彰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同時,周老還參加了張愛萍將軍主抓的巨浪同步衛星的研制,為以后的航天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此后的數十年里,每當“神舟”飛船成功飛天,周老都會激動不已,長時間沉浸在無比的喜悅之中。他在工作之余一直在整理自己以前所寫的航天日記——從他跨入航天事業那天開始,直寫到1984年轉業至蘇州——整整30多年的航天經歷。周老說,日記中記載了許多珍貴的航天史料,有成功的,也有失敗的,也許能給后人有所啟迪。
                    ——《姑蘇晚報》

                    (2005年10月30日,四卷109頁)

                    記者:李龍興
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周在杞先生簡介

                    蘇州熱工研究院教授,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,多年從事航天和核電領域的無損檢測技術研究開發和工程應用,主要研究方向為微波檢測技術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1965年至1987年,主要從事航天飛行器和復合材料QC與無損檢測技術研究長達23年。完成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。主持“微波測厚儀”、“微波探傷儀”和“火箭噴焰等離子體溫度微波測量法”課題等,并與東南大學合作研發“微波計算機斷層成像裝置”。多次獲航天部嘉獎,為航天事業做出較大貢獻榮立二等功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1987年至2003年,調至電力部門核電科學研究所工作,主要從事無損檢測、質量控制、電力系統在役檢查和工程監理、狀態檢修和故障診斷等監督技術的研究和應用。2002年率先提出了導行波檢測(Guided Travel Wave Testing)技術,解決了第四代核電高溫氣冷堆蒸發器螺旋盤式傳熱管腐蝕減薄、外壁碰傷向內壁鼓包等缺陷的檢測問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在航天部時期,從事“紅外探傷裝置研究”獲全國科學大會獎;調到電力部后,從事“電力絕緣材料微波檢測技術”研究,提出微波與介質相互作用模型,建立了微波在役檢查裝置。獲1995年電力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;參加編寫的《航空制造工程——工藝檢測手冊》也獲航空部科技進步二等獎。“鋼網架超聲波探傷技術”研究填補國內空間結構領域空白,獲一項專利和省級二等獎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主編三項國家行業標準(如JG/T 203-2007《鋼結構超聲波探傷及質量分級法》等)。在國內外發表論文58篇,代表性著作有國防版《微波檢測》(1986)、航空版《電磁檢測》(1995)、化工版《建筑工程結構無損檢測技術》(2006)、《微波檢測技術》(2008)、標準版《鋼結構超聲波探傷及質量分級》(2008)、中國水利水電版《金屬(鋼)結構質量控制與檢測技術》(2008)以及科學版《電磁無損檢測》(2008)等。還參加翻譯出版了《美國無損檢測手冊》(電磁卷)。
                    ——來源:搜狗百科



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信息
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標題 相關頻次
                     “河北大工匠”張宏偉:優化工業探傷膠片生產工藝,不斷創新突破勇攀技術高峰
                     1
                     改善吧丨“魔改”探傷機
                     1
                     鋰離子電池析鋰無損檢測方法盤點
                     1
                     人造衛星和空間結構中的材料
                     1
                     天津大學研發新型有機長余輝噴霧助力表面無損探傷
                     1
                     無損檢測技術在承壓類特種設備檢驗檢測中的應用
                     1
                     無損檢測設備在汽車行業應用的重要性
                     1
                     新材料讓航天散熱器瘦身
                     1
                     張信國:從海防戰士到“鋼軌神探”
                     1
                    日本乱人伦中文字幕三区,亚洲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,免费av无码不卡在线观看,国产在线视精品在一区二区